聊聊武器领域的重磅动态,看到歼-16能与F-22进行近距离缠斗,真的让人热血沸腾!美国F-22号称全球最先进、最昂贵的隐身战机,歼-16到底是如何实现拦截并驱离的呢?
首先来看央视披露的核心信息:这件事并非近期发生,而是2024年中国沿海驻训期间,歼-16重型战斗机成功拒止、驱离了外军隐身战机。
隐身战机型号本就有限(主要是F-22、F-35),结合“驱离后该机型再未出现”的细节,外界普遍推测被驱离的是F-22。
更令人震撼的是,当时歼-16飞行员在F-22头顶倒飞,两架战机的座舱盖距离仅10-15米——这个距离有多近?
大家可以想象,几乎是“脸贴脸”的空中对峙,既考验战机性能,更考验飞行员的胆识与技术。
很多人好奇,歼-16是如何发现F-22的?毕竟F-22的隐身性能号称“雷达难捕捉”;同时,歼-16作为重型战机,灵活性为何能与以机动性著称的F-22抗衡?
另外,中国雷达技术的实力也得到了验证——委内瑞拉近期就用中国雷达成功锁定了美国F-35,这背后又有哪些技术逻辑?
从专业角度分析,歼-16发现F-22并非单一设备之功,而是“地面雷达+机载设备+多维度探测”的体系化作战成果,主要分为三个阶段:
第一阶段:地面雷达先“发现”,提供初始目标指引
F-22的隐身设计主要针对机载雷达(空对空雷达),但对地面大型有源相控阵雷达(尤其是S波段雷达)的隐身效果会大幅削弱。
中国部署的地面“强制雷达”(推测为远程预警雷达),工作频率约2万兆赫兹,可有效捕捉F-22的雷达轨迹——即便F-22能散射、吸收部分雷达波,仍会在地面雷达上留下微弱信号。
地面雷达发现F-22后,会通过数据链路将目标坐标、飞行轨迹实时传输给歼-16。
这一步的关键是“体系协同”:歼-16无需依赖自身机载雷达盲目搜索,而是直接接收地面雷达的“目标指引”,大幅缩短了发现时间,也规避了机载雷达“功率有限、搜索距离短”的短板。
第二阶段:机载红外设备“锁定”,弥补雷达隐身短板
F-22的隐身设计能应对雷达波,却无法隐藏发动机产生的巨大热量——它搭载的两台发动机散热功率极高,会形成明显的“红外信号源”。
而歼-16搭载了两套关键设备,专门针对红外信号探测:
IRST(红外搜索与跟踪系统):挂载于战机侧面,可捕捉敌方战机的红外热源,即便没有雷达信号,也能通过热量定位目标;
前视红外系统:安装于战机前部,专门应对“对头飞行”场景——当F-22从正面逼近时,前视红外系统能精准捕捉其发动机散热产生的红外特征,与IRST形成“侧面+正面”的双重红外探测网。
歼-16将地面雷达传来的目标数据,与机载红外设备捕捉到的热源信号进行比对,就能精准锁定F-22的位置,甚至推算出飞行速度、高度等关键参数,为后续拦截做好准备。
第三阶段:近距离“目视确认”,完成战术驱离
在地面雷达指引与机载红外设备锁定后,歼-16会以“正接近率”(即速度快于F-22)快速逼近目标——只有速度足够快,才能避免被F-22脱离,也才能抢占战术主动权。
当距离缩小到目视可见范围时,经验丰富的歼-16飞行员会做出“滚筒”战术动作:
所谓“滚筒”,是指战机绕自身轴线翻滚飞行,既可以调整姿态、规避敌方锁定,又能快速绕至敌方战机上方。
当时歼-16飞行员正是通过滚筒动作,绕到F-22正上方并倒飞,与F-22保持10-15米的距离——这个距离看似危险,实则经过精准计算:太远会失去威慑效果,太近则可能因气流干扰(类似两辆高速行驶的汽车之间的“负压吸引力”)引发碰撞,10-15米是“威慑与安全”的最佳平衡点。
最终,在歼-16的近距离压迫下,F-22被迫脱离,且此后未再出现在该区域,驱离任务圆满完成。
再看委内瑞拉锁定F-35的案例,核心逻辑与中国类似:委内瑞拉自身空军实力有限,无法用机载雷达捕捉F-35,但通过中国提供的地面强波雷达+红外追踪系统,同样实现了对F-35的定位。
这进一步证明,中国的雷达与红外探测技术已形成“地面+空中”的完整体系,既能支撑本国战机作战,也能为其他国家提供可靠的反隐身解决方案。
从美国的应对来看,其近期在委内瑞拉周边的军事动作更偏向“武力威慑”,而非实战准备:美国既没有在加勒比海、波多黎各集结足够兵力(如至少2艘航母、配套驱逐舰与两栖攻击舰),也未搭建后勤补给线、中继基地等关键设施——要知道,委内瑞拉国土面积达91万平方公里,属于中等规模国家,若美国真想发动入侵,当前的兵力与准备远远不够。
美国的真实目的,是通过“军事施压+舆论战”向委内瑞拉总统马杜罗极限施压,迫使对方接受美国提出的条件,而非真的要开战。这种“以威慑代作战”的思路,也从侧面反映出美国对“中国反隐身技术扩散”的忌惮——连委内瑞拉都能用中国装备锁定F-35,意味着美国隐身战机的“技术优势”正在被逐步削弱。
仁信配资-正规配资官网-股票可以杠杆-正规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