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董宝珍
投资者
有一本书里提出一个观点:钱并不是央行印出来的,而是资产涨价涨出来的。比如房地产涨价后,大家就觉得自己有钱了。手里虽然没有现金,但房子升值了,就觉得自己成了千万富翁,消费也随之增加。那我就会想,股票是不是也一样?就像董老师您说的,我的股票市值几千万了,我自然觉得有钱了,就想去消费。这是一方面——钱是“涨”出来的,让大家觉得有钱,从而去消费。
第二个观念,可能董老师您一直在批判泡沫,包括医疗方面。刚才我看到您提到中国医疗基金,其实我一直在定投,从2018年到现在,收益已经翻倍。它确实是一个A型的走势,高估的时候卖出,低估的时候买入,即使只是定投,也能获得翻倍的收益。所以泡沫究竟有没有价值?
我看过一本书,说泡沫也是有价值的。比如创新药、芯片等高科技产业,虽然产生过泡沫,最后“一地鸡毛”,投资者亏了钱,我自己也亏过钱,自然会骂它。但从社会角度看,它却是有价值的。因为泡沫过后,留下了很多工程师、研究成果、科学院、实验室和各种创新的积累,这些对社会的发展是有价值的。
正如董老师您说的,国家在布局时不仅投资银行,也投资芯片和一些创新领域。国家的战略思维和我们投资者不一样,它不仅考虑赚钱,还要考虑整个产业的发展,所以会投向创新药和高科技行业。
董宝珍
燃料与耗材理论
我自己给大家讲一个观点,叫做“燃料与耗材理论”。
很多创业者在讨论创业时,第一个问题就是:我需要燃料。创业就像火箭,只有点燃一级火箭的燃料,才能起飞。至于能不能到达目的地,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。但如果连燃料都没有,就根本无法起飞。
大量的科创企业同样如此,需要大量的燃料和耗材。如果缺乏这些燃料和耗材,整个产业就动不起来。因此,给一些新兴产业提供燃料和耗材,是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。
提供燃料和耗材的方式有很多,其中一种方式就是在股票市场上制造泡沫。泡沫的出现,可以让某些产业迅速获得资源。比如,只凭一张创业计划书就能融资十个亿,只要有一块钱现金就能撬动一百亿,这种资源获取的便捷度,本质上就是提供了大量燃料和耗材,让产业能够动起来。
但是,能不能最终到达目的地,谁也不知道。但可以肯定的是,如果没有这些燃料和耗材,产业连启动都做不到。这就是泡沫的价值——它提供了燃料和耗材。
不过,这个理论提出之后,我个人是不会成为燃料和耗材的。我不会去提供这种燃料。因为我认为,这种燃料和耗材不应该由二级市场的投资者来承担,而应该由一级市场来解决。原因很简单:这太难了。
二级市场里的投资人,每个人都有家庭,有父母、有孩子。即便是年薪百万的人,实际上也大多是生手。更不用说那些月薪八千的小明,如果把他们当成燃料和耗材,他们的社会损失远远大于收益。家庭可能破产,孩子失去教育经费,甚至导致下一代的素质被毁掉。
所以,泡沫的出现,是否百分之百都是问题呢?其实也不是。它确实有“燃料和耗材”的作用。如果有人愿意当燃料,那也可以去尝试。
泡沫的代价
第二点,从科网股泡沫破裂后的经验来看。2000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破裂,如今已经过去25年。美国对此有一个总体评价:一方面,它造成了美国经济的轻微衰退,也导致大量金融企业破产;但另一方面,由于泡沫带来了对网络设施的巨额投入,美国因此奠定了后来互联网发展的硬件基础。总体来说,评价是“损失大于收益”。这就是我对泡沫的客观看法。
另一方面,价值投资者往往是保守的人,他们追求确定性。你能获得翻倍收益,是因为你采用了定投,而且只是在A型曲线的尖端投入了自己资金的1/N。这是一个秘密。但大众不是这样。
大众往往在A尖儿的位置,把“卖儿卖女的钱”都压了进去。比如葛兰的基金,总亏损达到400亿,而基金规模最高也就一千多亿,所以损失非常严重。但与此同时,葛兰自己却赚钱了,她所在的公司赚了接近100亿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这实际上带有庞氏骗局的性质。
你能成功,是因为你通过定投来约束自己。定投本质上是一种机械式的自我克制。而大众却克制不了,往往低位不买,高位反而全仓压上。
所以,这就是我对泡沫的一个客观评价。
信心与财富效应
还有一个观点,就是“钱是涨出来的,资产涨出来的,而不是发出来的”。这一点我百分之百同意。金融的本质是非物质的。
在这种非物质的过程中,金融资源的多少,并不取决于社会上发行了多少钞票。比如,如果央行发出一部分货币,这笔钱被企业拿去发工资,而员工又把工资全部存进银行,那么它只被放大了一次。
但如果工资发出去后,员工用来消费、娱乐、旅游,这笔钱就会被放大好几倍。社会上到底有多少财富,其实取决于这种放大的倍数。而放大的关键来源于信心。只有当资产价格上涨时,人们才愿意去消费、去投资,这时候放大的倍数才会很高。
这就是房地产的逻辑。为什么房地产能带动经济发展?因为一块钱的房地产,可以撬动五十块钱的实际流通。比如央行发了一万亿,在房地产乐观的环境下,通过财富效应和消费扩张,可能放大成五十万亿的真实财富。
但是现在情况不同了。通缩环境下,房地产下跌,股票下跌。央行即便发出十万亿,其中八万亿仍沉淀在银行里不动。这种资金的“静止”,就等于财富没有存在。
资金不动的根本原因,不是没有钱,而是缺乏信心。
因为在过去一年,最大的赢家是“躺平者”。做这个赔钱,做那个也赔钱,最后什么都不做的人,反而成了赢家。所以,资金静止成了回报最高的选择。
但这种状态必须结束。要创造一种新的局面:只要参与就能获利。这样,钱才会重新流动起来。
当资金开始流动,社会的总财富就会增加。这种增加,并不是因为GDP物质产出增长了,而是由于观念的变化和行为的变化。人们的观念先变,行为再变,财富效应随之放大。
最后,这种变化会反过来推动实体经济增长。虚拟带动实体,实体再推动虚拟,形成一个良性循环。
普通投资者往往缺乏自我约束,容易在泡沫中受伤;而真正决定财富流动和放大的,不是货币供给,而是信心。只有让资金重新动起来,才能实现从虚拟到实体、再从实体到虚拟的良性循环。
仁信配资-正规配资官网-股票可以杠杆-正规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